
1、过度夸孩子有害孩子成长
称赞孩子也是一门学问,称赞不好会弄巧成拙,因此该好好地学一下,请看下文的详细介绍.
“称赞”就像青霉素一样,绝不能随意用!
畅销育儿书《孩子,把你的手给我》中,关于表扬孩子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——“称赞,就像青霉素一样,绝不能随意用。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,需要谨慎小心,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,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。”
三大原则
1.夸具体不夸全部
“宝宝真棒”,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。在家长眼里,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——宝宝会笑了,宝宝会翻身了,宝宝会蹦了,宝宝说话了……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,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“真棒!”、“真好!”这样的评价,甚至一句轻轻的“啊”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
家长随口的夸奖,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,直到有一天,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,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……
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,比如你真棒,会让孩子无所适从。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,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“好孩子,你真棒”,不如告诉他“谢谢你帮妈妈端饭,妈妈很开心”。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,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,如何努力。
2、过度开发,有害无益
长期以来,中国的父母不太重视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。进入80年代以后,我国实行改革开放,中国的年轻父母们大开眼界,听到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说法。比如,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,一个孩子到4岁时,其智力发展了50%,另外30%到8岁时发育完成,其余的20%到17岁时完成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:“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,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,超过儿童的任何阶段……”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话更使人后悔不迭:“婴儿生下的第三天开始教育,就晚了两天了。”年轻的父母听到这些说法后,大为震惊,迫切希望尽早开发孩子的智力。就在这个时候,我们中国有人提出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具体指标:“0岁认字,3岁扫盲”,并且武断地说:“婴儿个个都是神童”!这种说法,使一些年轻父母非常振奋。他们不相信,“神童”都出在别人的家里。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,父母眼里出“神童”。左看右看,做父母的怎么看自己的孩子也是“神童”的“胚子”。于是,在一部分年轻父母中就掀起了开发儿童智力的热潮。
应当说,中国的父母从不重视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到开始重视,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,是从愚昧到文明的重要转变,是开化的表现,按理说应该使人高兴。然而,从当前的情况看,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,那就是“过度”开发,有的甚至实施“掠夺性”的开发,大有“杀鸡取卵”之势。有的在孩子一两岁时,就买来了钢琴、文房四宝、画笔画板,延请老师教钢琴、书法、绘画;也有的以小学课本为教材,提前教孩子学小学生才学的知识。还不到上小学的年龄,就迫使孩子以学习为主,每天排得满满的,提前实现从以游戏为主到以学习为主的过渡。家长下这么大的功夫,孩子要是学不好,不愿意学,就拳脚相加。也有的对“不打不成才”的说法深信不移,效法古人“头悬梁”“锥刺骨”的做法,残酷地进行强制开发。在有些父母看来,儿童的智力资源是无穷无尽的,是“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”的,要狠狠地开发,绝不能手软!
应当承认,儿童从0岁到6岁之前,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,他们的大脑接近发展成熟。学龄前儿童具有潜在的智能,有待于开发。但是,家长必须明白,儿童毕竟不同于成年人,他们智能的潜力是有限的,并不是无限的。要开发,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,不能操之过急。超过了儿童可以承受的范围,实施“掠夺性”的开发,会伤害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。不及时开发,会影响儿童智力正常的发展;同样,“过度”开发,也会对儿童的智力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。这就是“过犹不及”“物极必反”的道理。
社会上是有天赋很高、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特殊才华和智能的孩子,那是人们常说的“神童”。不过,“神童”毕竟是极少极少,有人说:“婴儿个个是神童”,那不是事实;说什么“能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”,那是吹牛。有的父母听说有的孩子两三岁就能认一两千字,就以为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,也照“方”抓药,不惜花重金实施什么“工程”“方案”,“照葫芦画瓢”,企图也把自己的孩子造成什么“神童”,也想过一把当“神童”爸爸妈妈的“瘾”。其实,婴儿并不个个都是神童。如果家家户户都对孩子进行“神童教育”的话,不知道会有多少孩子陷入“水深火热”之中呢。
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。在前些年,当时国际上的所谓“两霸”对峙,它们进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竞争。双方在教育上进行的改革措施,不约而同地是加大早期智力开发的力度。其理论界的代表人物,在前苏联是赞可夫,在美国就是布鲁纳。竞争的结果,双方都在实践上认识到,任意提前并加大早期智力开发的力度,近期效果是好的,但长期效果是不利的。因为那样做,实际上是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程序。所以,都总结了教训。现在,国际教育理论界达成的共识是:人从出生到65岁之间,都是智力开发的有效时机。人们推崇的不再是“早期教育决定论”,而是终身教育。
近几年来,在国外已经总结了教训的时候,我们国家又有人迎合我们独生子女“望子成龙”心切的情绪,重新推出“早期教育决定论”,推行什么“神童教育”,这是不妥当的。在我国的理论界,特别是教育、心理界真正的理论权威,几乎没有人赞同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1994年11月28日召开的全国学前班试点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,要端正办园思想,解决学前班“小学化”的问题。他说:“我们的幼教工作者头脑要清醒清醒,要自觉抵制所谓‘神童教育’‘超常教育’的影响,那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。事实证明,‘神童’是不存在的。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,以游戏为主,让幼儿在玩中学,而不是教他们识字。”
我不反对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。我主张开发要适度,要量力而行,循序渐进。要因人而异,因材施教,不可盲目攀比。要开发,必须讲究科学,不可强行开发,鲁莽行事。要激发兴趣,在玩中教,在玩中学,不能幼儿教育“小学化”,把早期智力开发仅仅理解为识字读书。要指导孩子尽量多地学习自然和社会生活常识,开阔眼界,增长见识,丰富他们的感情知识,为他们以后学习掌握理性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。学龄前家庭教育应当是非正规的教育,不能过早的正规化。每天让二三岁的孩子像上学那样,把“课程”安排得满满的,那是有害的,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。一定要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,让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,不要让他们过早地背上生活的“十字架”。
还有疑问吗?请留下您的问题,15分钟内回答您!
3、过度依恋是否有害
另我们头疼的是女儿怎么会喜欢上袜子的?她的这种情节越来越浓,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她亲近我们多过亲近袜子呢?
一句话解读
在成长的过程中,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,这个可爱的小女孩选择了袜子。
这位可爱小女孩的怪癖,使得查尔斯·舒尔茨的漫画《史努比》中的奈勒斯形象立时浮现在我的脑海。小男孩奈勒斯拥有独特的“标志”——一条永不离身的毛毯。奈勒斯带着这条毛毯上学、游戏、睡觉、甚至上台演讲,一旦毛毯离身,马上浑身不自在,没了自信也没了风采。
在成长的过程中,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。有的孩子是纽扣,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。他们捻熟这些物品,经常会对这些物品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注和依赖。但是,发展到《史努比》中奈勒斯那样依恋毛毯、或者这位钟情袜子的小女孩这般痴迷的着实不多。这种特定的依恋物品的习性的形成,如果追溯其成因的话,往往和孩子幼年经历中安全感的缺失相关连。
解读妈咪第一问:女儿为何会痴迷袜子?
用袜子重新获取安全感
在生物界有个非常著名的“依恋”实验。刚刚出生的小鸡,如果把它放到鸭妈妈的身边,它会一直跟着鸭妈妈,并且视鸭妈妈作母亲。当依恋形成,再把它送回鸡妈妈的身边,它和鸡妈妈也还是会疏离。这个实验告诉我们,生命体在成长的最初阶段,对母亲有着特殊的亲近和期待,这种期待也是对安全感的一种本能渴求。而一旦基于这种本能渴求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形成以后,很难改变。
我们这位钟情袜子的可爱女孩,在一岁的时候,离开了妈妈到奶奶家生活了半年。一年的养育,她对母亲的声音、语态、动作甚至身体的气息都有了最初的感知后,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,刹那间,原来形成的安全感会消失,她本能地从其他的人或物品中,建立新的安全感。在对她来说纷繁而混沌的环境里,她遇到了袜子。选择袜子是偶然,而选择是必然。
解读妈咪第二问:这种情节是否影响健康,它能消失吗?
重新建立亲子依恋,“恋物”就会改善
当孩子遇上袜子,什么时候可以消除这种“恋物”?“恋物”产生以后会不会影响孩子未来健康的成长?解铃还需系铃人,安全感的缺失必定需要安全感的补偿。回到妈妈身边,重新建立母女之间的依恋关系,是补偿安全感的最好办法;另外,进入幼儿园以后,尤其是真正融入到多彩的集体生活之中,“恋物”会有积极的转移,小姑娘不是对袜子的兴趣也越来越减弱了么!
“恋物”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,而是“恋物”的源头——安全感的缺失才是父母必须时刻关注的。当你的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特别的兴趣,甚至须臾不可分离,这个时候父母应注意两个方面:
·要把对孩子“恋物”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,并以此为亲近了解孩子习性的契机,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;
·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,寻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,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。
还有疑问吗?请留下您的问题,15分钟内回答您!
4、过度宠爱不利于孩子成长
近年来,随着晚婚和少子化趋势的加重,每个家庭通常只有一到两个孩子,每个孩子都会得到大人们无微不至的照料。结果,孩子们打从出生起就娇生惯养。
本来;可能有人会认为家长对孩子进行百分百全方位的照顾是最为理想的。
但在我看来,孩子越是管得少,越是成长得快。家长尽可能少帮孩子做事。只有这样,才能锻炼孩子们的“生活能力”。
养育孩子的时候,可能会常常遇到这类状况。因为不忍看着孩子哭闹,本来该由孩子们自己做的事情全由家长代劳,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?
“心疼孩子就帮忙代劳”,在这类的过度保护下,养育出来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。若是真为孩子着想就要历练他们克服各种困难。
那么,遇到孩子们哭喊着“帮我穿鞋嘛!”的时候,家长们该如何应对呢?
首先,家长们要做出示范,教孩子们穿鞋的方法。之后默默地在一旁看着孩子做就好。就算孩子的鞋子左右颠倒,衣服前后相反,穿戴整齐后家长也要表扬鼓励孩子:“真厉害呀!自己一个人就穿好了呢。”这样做就可以了。
最关键的是父母要注视孩子并给予鼓励。
有句老话说:“浇水过度反易烂根。”养花不容易养好,是因为浇多了水。一旦土壤中的水分过剩,就算没长出新的根系也会不断吸水,从而导致植物烂根。
如果家长事事代劳,把孩子宠过了头的话,就没法培养出具有杂草般顽强精神的孩子。谁都瞧不上眼的杂草,任凭人踩踏拔除,却依旧能春风吹又生。
孩子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没有必要插手帮忙。比起事事为孩子代劳,倒不如在一旁以守护者的姿态细心观察孩子。
无论是穿衣还是换鞋,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,不仅增添了孩子的自信,还能从中得到成长。
还有疑问吗?请留下您的问题,15分钟内回答您!